多吃盐不只会影响血压,它还会通过这种方式让你悄悄变胖!
2025-09-24 17:17营养科
刚刚过去的一周,是“9·15”中国减盐周。自2019年起,这个特别的周期就承担着一个重要使命——向公众普及减盐知识,指导每个家庭合理用盐、科学控盐,让“全民控盐”从口号变成日常行动。
提到减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预防高血压”,这确实是高盐饮食最广为人知的危害。

但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吃盐太多,其实还会悄悄让体重增加。不少人明明没多吃甜食、没少运动,体重却莫名上涨,或许“隐形的盐”就是背后的“推手”。
“重口味”为什么会让人变胖?
长辈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以此强调人生经验,但从健康角度看,这种“重口味”习惯不仅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还可能让脂肪在体内悄悄堆积,原因主要有两点:
高盐 促使”脂肪囤积
身体里的盐(主要成分是钠)太多时,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的核心作用是调节血糖,但过量的胰岛素会给身体传递一个“错误信号”——误以为当前糖分储备不足,需要赶紧“存粮”。
于是,身体会把血液中多余的糖分转化成脂肪,囤积在腰腹、四肢等部位。简单说就是:胰岛素越高,脂肪囤积越多,体重自然跟着涨。
高盐 会让人越吃越多
盐还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会激活大脑的“愉悦中心”,让我们吃咸味食物时感到满足。

就像香烟中的尼古丁、酒中的乙醇会让人依赖一样,咸味食物也容易让人“欲罢不能”——吃了一口还想再吃,不知不觉就摄入了更多食物,总热量超标,体重自然难控制。
可能有人会说:“我平时做饭很少放盐,应该不会超标吧?”
其实未必。

举个例子:一份看似“健康低脂”的减肥餐单——早餐加葡萄干的燕麦片、午餐火鸡芝士三明治、晚餐番茄酱全麦意面+鸡肉肠,再配半杯脱脂酸奶。
这份餐单里,你连盐罐都没碰过,却摄入了高达3300毫克的钠,超出成年人每日最大钠摄入量(2300毫克,约等于5克盐)的44%!
警惕“看不见”的盐
我们每天对盐的实际需求其实很低——仅需1500毫克钠,从天然食物(比如牛奶、肉类、蔬菜)中就能轻松获取。但大部分人每天的钠摄入量超过3000毫克,原因就在于“隐形盐”:
01 预包装食品
加工肉(火腿、香肠)、加工鱼(罐头鱼)、酱菜、蜜饯、膨化食品、挂面、面包等,很多为了防腐或调味,会添加不少钠。
02 调味品
酱油、蚝油、豆瓣酱、番茄酱、味精、鸡精等,每一勺里都藏着“盐”,比如10毫升酱油约含1.6克盐。

03 方便食品与外卖
方便面调料包、预制菜、外卖菜肴,为了追求风味,往往盐含量偏高。
甚至天然食物,包括粮谷、蔬菜、水果等也含有少量钠,只是通常不会导致超标。
不同人群控盐标准不同
减盐不是“一刀切”,每个家庭成员的年龄、健康状况不同,每日盐摄入量的标准也不一样,尤其是老人、孩子和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控盐底线”:
幼儿期(2-3岁):不超过2克/天(约等于半个啤酒瓶盖的量)。
学前期(4-6岁):控制在3克/天以内。
学龄期(7-10岁):不超过4克/天。
青少年与成人:11岁及以上人群,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标准,不超过5克/天。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肾病患者等人群,盐摄入量要比正常人更低,具体需遵医嘱。
日常减盐从这两步开始
减盐不是“突然不吃盐”,而是循序渐进——先摸清自己每天的用盐量,每餐减少5%-10%,适应2-6周后再继续减,慢慢就能达到“盐不过5”的目标。在家庭烹饪中,做好这两步就够了:
合理选食材
在食材选购环节,我们可以优先用低钠盐替换传统食盐,不过需要特别注意,肾病患者使用低钠盐前应先咨询医生,遵医嘱选择。

日常采购时,新鲜的肉类、鱼类、蛋类和蔬菜是更好的选择,这些食材即便不加或少加食盐,也能呈现出本身的天然风味,避免因过度依赖盐来提味。
同时,面对预包装食品时,一定要养成查看营养标签的习惯,重点关注 “钠含量”,尽量选择每 100 克食品中钠含量≤120 毫克的低盐产品;对于酱菜、腌肉、罐头、膨化食品这类本身钠含量较高的食物,建议减少购买频率。

如果需要选购预制菜,也可以多留意食材、配料和加工方式,倾向于选择采用清蒸、白灼等低盐烹调手法的菜肴,从源头减少钠的摄入。
科学做烹饪
在日常烹饪时,科学的方法同样能帮助我们有效减盐。可以准备限盐勺或限盐瓶这类工具,避免凭感觉放盐,这样能更精准地控制每餐的用盐量。
如果担心少盐会影响风味,不妨多利用葱、姜、蒜、辣椒、柠檬、香菇、香菜等天然食材和调味料,它们能通过独特的香气和味道为菜肴增味,减少对盐的依赖。

烹饪方式上,也可以做些调整,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等方式,这些做法能更好地保留食材本味,无需过多盐调味;而红烧、酱爆、卤制等高盐烹饪方式则可以适当减少。
另外,还有一个实用的小技巧 —— 晚放盐比早放盐更好,在炒菜快出锅时再放盐,盐会更多地附着在食材表面,既能保证咸味,又能减少盐的总用量。
减盐这件事,看起来是“小事”,却是守护全家健康的“大事”——不仅能护血压,还能帮我们管理体重,远离更多慢性病风险。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医学减重专家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