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术 2025医者故事 | 从“药罐子”到“干饭王”: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推拿为儿童健康按下“加速键”
2025-08-28 11:25社会事业部
从“药罐子”到“干饭王”: 市一院小儿推拿为儿童健康按下“加速键”
"现在一顿能吃两碗饭,上次体育课成绩都名列前茅!"

“住院就是家常便饭”
朵朵妈妈杨女士翻开手机里的相册,今年年初拍摄的照片上,孩子眼下的青影清晰可见。
"那时候孩子动不动就发烧咳嗽,严重时一个月要请两次病假。住院就是家常便饭"
杨女士说,女儿从小脾胃虚弱,吃饭像"数米粒",个子高,体重却长期偏低,班级里稍微有同学感冒必定"中招"。
西医检查显示朵朵没有器质性疾病,但免疫力差和消化不良严重影响学习和成长。"吃过益生菌、补过锌剂,效果都不持久。"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朵朵肺炎住院,杨女士带朵朵到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就诊时,儿科医师提出了小儿推拿的治疗方案。
结合朵朵的实际身体状况,杨女士决定试试这个“绿色疗法”
推拿门诊里的"快乐治疗"
每个阶段的下午,朵朵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的儿科推拿室。这里淡绿色的墙壁上绘着卡通图案,治疗床上铺着印有动物花纹的垫单,完全不同于传统诊室的紧张氛围。
"第一次来的时候她紧张得手心都是汗。"朵朵最初看见我们伸手就往后缩。为此,治疗团队特意准备了卡通贴纸来奖励朵朵,并在推拿过程中讲解每个穴位的"神奇力量"。
"关阿姨说这里是'脾胃之门',按一按就能让肚子里的'小火车'跑起来。"朵朵现在已经能准确指出自己每个手指代表相应脏腑:心、肝、脾、肺、肾,还有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据推拿治疗师关文芳介绍,针对朵朵的症状,她们主要采用补脾经、补肾经、清心经、清肝经、清肺经、摩腹、捏脊、揉板门、逆运内外八卦,清大肠等手法,每次20-30分钟的治疗既调理脾胃功能,又增强卫外抗邪能力。
四个疗程见证体质蜕变
四月份住院期间,朵朵很配合,按时进行推拿治疗。治疗到第2个星期,杨女士发现了第一个变化:"有一天朵朵居然主动说饿了,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小笼包。"随着推拿疗程的推进,朵朵的饭量逐渐增加,大便也从不成形变得规律。最让家长惊喜的是,在流感高发的五月,班里过半学生请假,朵朵却安然无恙。
"现在孩子手心是温热的。"关文芳展示着朵朵的治疗记录,舌苔从厚白转为薄白,逐渐为淡红色,脉象趋于平和。最新体检数据显示,朵朵三个月体重增加了2公斤。
在儿科,像朵朵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护士长关小红介绍,自去年7月儿科门诊开展小儿推拿以来,已累计接诊1200余人次,针对患儿消化系统、睡眠不佳、便秘、反复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等病症。为了感谢,朵朵家长送上了一面锦旗以表谢意,慕名而来给孩子推拿的家长越来越多,推拿的效果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
据介绍,推拿是一种纯绿色疗法,是以手代药,以指代针,能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达到有病调理、无病保健的目的。该院在传统手法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制定了针对不同体质的标准化方案。每个患儿都会建立健康档案,通过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推拿处方。同时,推拿治疗师还会指导家长们学习简单的居家保健手法帮助孩子拥有更好的体质。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的这些举措,高度契合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健康要求。国家强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中西医应协调发展。小儿推拿这一传统中医技法的大力推广,恰是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丰富了儿童医疗服务的手段,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添砖加瓦。同时,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等方面,医院为患儿建立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推拿处方,并指导家长居家保健手法,有助于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提升家庭健康管理能力,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坚实力量 。
供稿:中国网 韩敏、社会事业部 张丽宁